新聞中心
您現在所在的位置:
首頁 > 新聞中心 > 人們為什么要喝酒?背后的原因很深刻
人們為什么要喝酒?背后的原因很深刻
來源:http://www.brandelectioneering.com/ 作者:武漢科銳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
古埃及有一句諺語說得好:在水里,你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臉,但在酒里,你能看到內心的花園。
圖片
在中國的遠古時代,文明的圣火點燃也離不開酒的醞釀,人們最快樂的時光,總是有酒的身影。
《詩經·唐風·山有樞》寫道:“子有酒食,何不日鼓瑟?且以喜樂,且以永日。”
而周王朝自建立初期,就發布了一篇《酒誥》,明確人們什么時候可以喝酒,什么時候不能喝酒,喝可以怎么喝,不可以怎么喝,從而奠定了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酒文化發展基調。
圖片
禮儀之邦的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,但它最本質的內核是什么呢?
《說文解字》說:酒,就也,就人性之善惡也。
我們常說,酒品看人品,因為人在飲酒到一定量之后,自己的本性都會或多或少地釋放出來。有些人刻意隱藏自己的真性情,對飲酒就比較抗拒,尤其是社會人比較普遍。
圖片
但有些人活的比較瀟灑,敢于把真性情坦露給大家看,就比較喜歡喝酒,尤其是詩人、藝術創作者,傾注了真性情才會有好作品,所以他們多喜歡喝酒,而且在酒后創作。王羲之的《蘭亭序》,就是在微醺的狀態下完成的。
圖片
《酒誥》里早已提出了“德將無醉”的觀點,認為飲酒是一種修行,有德行的人是不能喝醉的,即使喝醉也會有很強的自控能力,不讓自己失態、失言、失德。
其實飲酒是古代貴族生活必不可少的社交活動,不喝酒是不可能的,但必須要遵照酒禮的規范,以不喝醉為界限,快喝醉了就必須從酒席退出。一般是三爵之飲,叫“君子之飲酒也,受一爵而色灑如也,二爵而言言斯,禮已三爵,而油油以退。
圖片
現在中國各地酒禮還講究以三為數,就是從中國古代酒禮當中傳承下來的。
所以,飲酒是見心見性的事情,可以照見你內心的花園。